收養研究的定義是通過比較收養兒童與其生身父母和養父母在心理或行爲特征上的相似程度來說明遺傳和環境因素對這種發展特征的影響。
這是 http://140.122.69.164/download.php?filename=508_f1d12f99.ppt&dir=archive&title=File
的 HTML 檔。
G o o g l e 在網路漫遊時會自動將檔案轉換成 HTML 網頁。
人格心理學—
生物學派
報告大綱
人物介紹—Hans Eysenck 漢斯 艾辛克
遺傳對人格的影響
外向與內向
氣質
應用:兒童氣質與學校
衡鑑:腦電活動與大腦不對稱性
演化人格心理學
生物學派的優缺點
HANS EYSENCK
Eysenck's model of personality
(P–E–N)
三種基本的人格向度
外向與內向(Extraversion-introversion)
內向與外向及神經質是1947年在《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一書中提出
神經質(Neuroticism)
精神症狀(psychticism)
1970年代在與他老婆的共同研究中加入此一向度
Eysenck's model of personality
特定反應(specific response)
習慣性反應(habitual response)
特質(trait)
超特質(super trait)
超特質層次
外向性
特質層次
社交性
活動性
活動性
生命性
興奮性
習慣性反應層次
…
…
…
…
…
…
…
…
…
…
特定反應層次
人格的生物基礎
*在以生物學基礎說明個人人格差異時,艾辛克提出三個論點(1990):
1.內向與外向具有不受時間影響的一致性
2.從跨文化的一致性可看出生物因素對人格的影像力
3.遺傳因素三個人格向度(P-N-E)上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
遺傳的影響
遺傳與經驗對人格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響
比較穩定的能力與性向,大多得自遺傳
遺傳決定智力的潛能
心理異常也與遺傳有關,會增加心理異常的可能性
和遺傳相關的研究
雙胞胎研究法
收養研究
雙胞胎研究加收養研究
雙胞胎研究法
同卵雙胞胎人格的相似度高於異卵雙胞胎
成人人格中40%的穩定性得自遺傳
收養研究
親生子女和父母的相似度高於非親生子女
被收養的子女和親生父母的相似度高於養父母
雙胞胎研究加收養研究
在相同或不同環境成長的同卵雙胞胎,人格的相似性都很高
相同的基因以相同的方式塑造他們的人格
人格中有50%的差異可歸因於基因組成的差異
遺傳研究面臨的問題
同卵雙胞胎生長的環境相似度(待遇的相似性)高於異卵雙胞胎
養父母對待養子女的方式異於親生子女
外向與內向
內向、外向與遺傳
內向與外向是因為對刺激的敏感度不同所造成
內向的人對刺激的敏感度較高,受到刺激時,喚起速度和強度都較高
刺激的敏感度天生就有差異,終生一致,而且最後會發展成內向或外向
內向與外向大部分決定於遺傳基因
內向、外向與遺傳
雙胞胎研究法
無論是共同成長或分開成長,同卵雙胞胎的相似性都高於異卵雙胞胎
支持內向與外向受到遺傳影響
支持艾辛克的理論
內向、外向與快樂
外向的人比內向的人快樂
原因:
外向者的社交性高於內向者
外向者對酬賞訊息的敏感度高於內向者
外向者較易因衝動而招惹麻煩
氣質(TEMPERTAMENT)
氣質(Temperament)的定義
根據《張氏心理學辭典》
指人的性情或脾氣
指個體心情隨情境變化而隨之改變的傾向;亦即個體的反應傾向
氣質的分類
氣質是廣泛的傾向,不是特殊的人格特徵
氣質的向度,分類分歧
Buss & Plomin,1984,1986
提出的氣質理論模型
情緒性(emotionality):個人情緒反應強度
活動性(activity):個人一般的精力旺盛程度
社交性(sociability):個人與他人親和及互動的一般傾向
證據顯示, Buss & Plomin所提出的三種氣質,大多得自遺傳。
Caspi,2000 提出的氣質類型
紐西蘭進行的縱貫研究
氣質類型
兒童期
長大後…
調適良好
自制、自信
比較健康、行為調適良好
控制不足
較衝動
較容易出現打架、說謊、不受教的情形;成人後容易出現法律、工作和人際關係的問題
抑制型
較膽小,對社交活動退縮,在陌生人面前不自在
在成長過程中出現比較多憂鬱,長大後社交互動較少,且容易憂鬱
Kagan & Snidman, 1991a
抑制型與非抑制型兒童
學者發現:小時候被動且小心刺激的兒童,長大後對陌生人也會出現相似的害羞
學者將此解釋:「習得恐懼」(行為學派)→得自遺傳的抑制型態
抑制型兒童(inhibited
children):自我控制得宜、溫和有禮;面對「陌生的人、環境或挑戰」所產生的特定焦慮時較為脆弱;陌生焦慮(anxiety to
novelty)、社會性退縮
非抑制型兒童(uninhibited children):自由、充滿活力、而且自然的方式表現自己
學者發現抑制型與非抑制型兒童有些微的生理差異
但環境因素決定了生物基礎對人格發展的影響程度
小結論
人的氣質傾向會影響其所生存的環境類型
不同氣質會造成他人不同的期待,進而影響其互動方式
成人的人格同時決定於得自遺傳的氣質以及後天的環境;環境則影響了氣質如何發展成穩定的人格特質
小結論的小結論
人格=先天氣質+後天環境
氣質 環境
因為:
氣質→環境
氣質→他人不同的期待→互動方式
Buss & Plomin,1984
EAS 成人氣質量表
以五點量表針對每個問題進行評分:
1=一點也不像我
2=有一點不像我
3=既像又不像我
4=有一點像我
5=非常像我
請大家記下每一題跟對應的自我評分
我喜歡跟人們在一起
我似乎總是在趕時間
我很容易受驚嚇
我經常感到苦惱
感到不愉快的時候,我會立刻讓他人知道
我是個獨行俠之類的人物
我喜歡一天到晚都忙碌著
眾所週知,我的脾氣不好而且性子急
我經常感到挫折
我的生活步調很快
日常事務使我們感到煩躁
我經常感到不安全
有很多事情都會惹毛我
害怕時,我會感到恐慌
我比較喜歡和他人一起工作而非獨自工作
我很容易覺得情緒低落
我經常覺得精力充沛
讓我抓狂很不容易
我比同年齡的人更少感到害怕
我覺得人比任何事物都刺激
計算分數
將第6、18、19題反向計分
1 2 3 4 5 → 5 4 3 2 1
焦慮(D):4.9.11.16
恐懼(F):3.12.14.19
生氣(An):5.8.13.18
活動性(AC):2.7.10.17
社交性(S):1.6.15.20
分數常模
女性
男性
情緒性
焦慮
10.08
9.72
恐懼
10.60
8.92
生氣
10.28
10.80
活動性
13.40
12.80
社交性
15.24
14.60
生物學派的應用、衡鑑與優缺點
應用:兒童氣質與學校
引起教師對於本身工作的看法改變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知覺到由於孩子們生來便具有不同的氣質,在上學及學習上的差異。
在孩子21個月大時,測量他們的氣質。
觀察者以非結構性的方式,注視孩子們第一天上學時在自由活動時段的表現。
抑制型的孩子:獨自看著其他孩子,較不會去跟別人玩耍,也比較不會笑。
發現:抑制型與非抑制型兒童在上學第一天的反應有所不同,這種差異會持續到畢業。
Chess跟Thomas發現,其他氣質上的差異也會影響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有九種方面:活動水準、趨近與退縮、適應、分心、反應強度、情緒、持久度、節奏及反應閾值。(見下一頁的表)
「輕鬆型兒童」:對新環境趨前不退縮,適應性高,且通常處於正向情緒狀態。
「障礙型兒童」:在新環境中,較為退縮,適應性較低,容易緊張且處於負向情緒中。
「起動緩慢型兒童」:面對陌生情境會退縮不前,對新學業與活動的適應較緩慢。
活動水準
在用餐、遊戲、走路時的一般動作活動水準。
節奏
可預測或不可預測的行為類型,如睡覺或飢餓。也稱為規律性。
趨近與退縮
對新情境或新經驗的初始反應,積極趨近或退縮等待。
適應
對新的或(在初始反應後)被改變的情境做出反應的能力。
反應閾值
足以引發反應的刺激數量。包括對新感覺、新事物及新人物的反應。
反應強度
蘊藏在反應之下的能量多寡,無論是何種反應。
情緒
一般情緒水準,無論是愉快或不愉快。
分心
在面對環境中的分心因素時仍能夠保持正在進行中的行為的能力。
注意廣度與持久度
兒童能夠將注意力集中在某件事情上的時間長度;在面對困難時仍然能夠持續某件事情的時間長度。
氣質與學業表現
兒童的氣質對於其在校的表現也有影響:
1.某些氣質也許比其他氣質更容易與典型的教室規則相容。
2.注意力無法持久及容易分心的兒童,在注意學習新課程或完 成作業上,也許會有困難。
3.適應新環境上需要花費較多時間的兒童,也許會發現自己落後班上的同學。
兒童對於這些障礙的反應(如:沮喪或放棄),可能會引發更進一步的問題。
兒童的行為會引發教師的不同反應。
教師很自然會和某些學生較為親近,且較為注意這些學生。因為學習、獲得成就的機會也會受到本身氣質的影響。
研究顯示,教師對於兒童氣質的差異,經常會作出錯誤的解釋。
教師對於學生行為的解釋,會影響他們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方式,以及學生日後的在校表現。
氣質的差異對學業表現會有促進或抑制作用,端視當時的情境。
適合度模型
當孩子具有某些特質時,哪些環境及方法最能夠引導孩子的學習?
Thomas & Chess:孩子在校表現如何,有一部分決定於學習環境中的修件是否能配合孩子的能力、特徵,以及行為風格。
如果學習環境能夠配合孩子的氣質,他們便能得到最佳的學習,並提升他們的自我價值感。
衡鑑:腦電活動與大腦不對稱性
人格研究者在研究中經常使用生理測量。近來研究者利用EEG資料來控討情緒的個別差異。發現左右腦的活動差異與情緒的正負向有關。有些研究指出,人們的左右腦活動差異得自遺傳。
大腦活動之測量
使用「腦電儀」的設備來測量人類大腦各不同部位的電波活動。
測量α波,大哪個部位的α波活動愈低,表示那個部位愈活躍。
大腦不對稱性
大腦前葉對於情緒控制有重要的影響。
有些人右大腦的前葉和左大腦的前葉有不同的活動水準,將這種差異稱為「大腦不對稱性」。
左腦的高度活動與正向的情緒有關;右腦的高度活動可以顯示出負向情緒。
大腦不對稱性與情緒差異之間的關連是天生的,而不是學習經驗所得到的結果。
大腦不對稱性之個別差異
即使是在無情緒的休息狀態,某一邊的腦半球活動還是會高於另一邊。如其他的個別差異一般,大腦不對稱性的差異是一種相當穩定的現象。
左右腦前葉活動力得自遺傳的生理差異,在我們每天所面臨的情緒反應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演化人格心理學
Evolutionary Personality Theory
為何會產生焦慮?
我們對於負面社會評價的反應和祖先一樣。我們之所以遺傳了這種傾向,
是因為這有助於人類世世代代的生存。
天擇
Natural Selection
演化論:身體特徵之所以會演化,是因為這有助於物種面對環境的挑戰而能夠生存
特質不是因為需要而被創造出來的
生理方面及心理方面皆有
心理機制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人類特有的功能
有助人類生存→ 天擇→保留
無助人類生存→ 天擇→淘汰
先天性的恐懼:有助於處理來自非我族群的攻擊問題
憤怒:樹立權威、戰勝敵人
焦慮與社會排斥
Anxiety vs. Social Exclusion
歸屬於團體以及建立依附關係的需求。
群居的人類較獨居的人更容易生存及繁衍
任何使人們避免引發社會排斥的行為特質,都有助於物種生存。
原始人類發展出抑制性與攻擊行為的法則。
(Freud : to Repress the id impulse)
演化論與擇偶
Evolution Theory vs. Mate Selection
親職投資(Parental Investment)
擇偶的歷程已透過演化設定在潛意識中
雄性傾向儘可能和較多雌性交配
雌性在擇偶時的投資高於雄性
若選擇錯誤→損失高於雄性
男性所追尋的女性
女性所追尋的男性
繁衍後代
→高度生產價值
年齡(老夫少妻)
→生育能力
身體吸引力、外表
重視貞操
提供後代資源
→經濟上的支持
可信賴程度
較高社經地位及野心
願意助人又慷慨的男性
重視情感上的忠誠
吹噓自己的經濟能力
同性內選擇
(Intrasexual Selection)
→改變外貌
研究結論
男性比女性重視外貌吸引力
27/37個族群的男性較重視貞潔
36/37個族群的女性比男性更重視經濟能力
全球性普遍的遺傳現象
生物學派的優缺點
優點
1.在人格研究與生物學之間架起了橋樑。改變了過去把小孩當成「白板」的觀念(人格白紙論),與生俱來的生物性差異,也許限制了我們會變成怎樣的人。
2.非常強調研究,可以找出許多實徵證據支持其論點,經常因為研究發現而修正自己的理論。
生物學派的優缺點(續)
缺點
1.研究者直接驗證其概念時,有著先天上的限制;必須經常為本身薄弱的類推與演繹抗辯。
2.缺乏一致的氣質模型,不同的心理學家對於氣質向度的命名不同,難以互相比較。
3.對人格改變的著墨不多。
資料來源:
人格心理學,2006,林宗鴻譯
Personality 11e, Burger, Jerry M. Thomson Learning
Wekipedia 20100424 搜尋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B1%89%E6%96%AF%C2%B7%E8%89%BE%E6%A3%AE%E5%85%8B
~推薦~
- Jul 06 Sat 2013 17:08
雙胞胎研究 收養研究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